当前位置: 首页 > 古筝入门 >学插花只需要10堂课,但学会中华花艺,却需要十年?

学插花只需要10堂课,但学会中华花艺,却需要十年?

2021-07-15 18:34:26

 

   中华花艺      项焰   


撰文|兰青青

图片|部分由真淳雅舍供图

版权所有|very成都


最近几年,插花这门艺术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而V姐,也在一次机缘巧合下遇到了一位花艺老师——项焰。






项焰说:“花艺是一种源于生活的艺术。所以它没有太高的门槛。相较于书法、古筝等纯艺术而言,花艺的互动性很好,而后者在短时间内很难让初学者走进。”






 

细算起来,项焰老师在成都的花艺教室已经开了七年了。虽然她始终认为花艺不需要基础,也并不强调个人资质,但她却并不喜欢招收急功近利的学生。因为,她所教授的,是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它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包括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等。中华花艺与西方插花相比,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征:中华花艺追求花材的自然之美;追求花材的意趣美。而且,木本花材、多样化花器的使用等,让中华花艺更加符合中国人独特的赏花方式。



中华花艺讲究自然和意境,认为万物皆有灵性,这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境界。而项焰决定学习中华花艺,也与她的家庭背景有关。



项焰的先生是台湾人,祖辈是世代相传的茶农。他们家的茶山,遵循传统技艺、讲究品质。像大多数朴实的农民一样,他们只想把最好的、自然生长的茶叶推向市场。而项焰与先生在成都开始的第一件生意,是一间茶室。他们把台湾的茶叶带到成都,同时还带来了台湾的茶具,这些都是他与先生亲自考察过的产品。


▲工作室里,仍然摆放着项焰收集的各式茶具。


开始学习中华花艺之后,项焰总会在店里摆上几盆自己的花艺作品。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客人开始向她询问插花的事情。项焰想,不如自己开一间中华花艺教室吧。“那时候,大家对于花艺的认识还比较笼统,中华花艺还是一个非常小众的分支。我就想,不如把自己学到的中华花艺的知识在成都开枝散叶吧。”



卖茶叶、茶具的时候,到项焰店里喝茶是不必付钱的,因为她只想认真地做好茶叶这件事。教花艺课的时候,到项焰教室上课时用的花材是不必付钱的,因为她只想认真地做好花艺教学这件事。


▲随意舒展的花枝是对自然的真实反馈。简单的两朵康乃馨搭配上造型别致的器皿,也有独特的美感。




所以,在中华花艺的市场认知不够、学员不多的情况下,项焰的中华花艺教室前三年都是亏钱在做的。





但她不急。


就像她可以沉下心来花10年的时间,从一个初级学徒学到教授一样。就像中华花艺本身,哪怕一节课不落地学习,走到教授阶段也必须付出七年的时间一样。


▲照片墙上,记录了项焰学习中华花艺以来的点点滴滴~


中华花艺没有捷径。每一位学员,都需要循序渐进。课本从初级学到高级、器皿包括瓶盘缸碗筒篮六大花器,均有章法。项焰说,只有学会了这些基础,才能有自己的创意和变形。


▲学生盘花作品。

▲枝蔓舒展为整副作品带来了更多的延展性,也让春天的气息更加跳跃。

▲红色的火鹤花是整副作品的灵魂。

▲繁简得宜,构图才更好看。中华花艺本身,就包含了建筑美学。

▲一束向日葵,可以给一间房子带来明媚的阳光。


花艺教室开了七年,一个让项焰很高兴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90后也开始来拜师学艺。他们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真正的喜爱。如今,在项焰的中华花艺教室里,中华花艺所用的器具摆满了架子——这正是学员越来越多后的刚性需求。


▲中华花艺中使用的器皿本身就是一件好看的艺术品。





“我决定学习中华花艺的时候,只是希望自己即便年岁渐长,心绪也能有所寄托。有爱好,才有更自得的生活。”





而现在,项焰似乎有了更多的责任感。中华花艺基金会的活动,她会去当义工;基金会出书的时候,她也会主动去帮忙;学员有进步,她也会真心高兴。在项焰的花艺教室,大家都是一群热爱美好生活的人。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中华花艺的细节,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   



附:


中华花艺的一些小知识

中国插花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中国插花力求表现花材自然的形态美和色彩美,反对人为地刻意造作,尽量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追求花材个体的线条美,多用木本花材,强调花材的寓意。中国插花重视作品与环境的统一,包括季节特色的表达等,多使用红色花材作为主花。


2008年,在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上,北京林业大学申报的传统插花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项焰作品)


-END-


very成都【唯睿成都】


这里是成都。
这里有许多有着成都烙印的人。
他们正用自己每一天的经历,在这座城,留下自己的注脚。
每一份经历,都注定了自己的与众不同。
而我们,是这些经历的见证者、记录者,和传播者。
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叫“成都”。 

版权所有|very成都(转载请联系授权)

verycd2017@163.com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古筝培训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