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熟练掌握和运用古筝弹奏技术,尤其是乐曲的基本弹奏技巧。
学生对古筝艺术的深入学习和进一步掌握也是从这里开始的,没有它,完美的音乐表现力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各种指法的训练及练习曲的勤奋学习是完全必须的。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才有可能弹奏不同力度、速度、不同长度、难度的作品,才有可能传达作品的意境。古筝演奏讲究“以韵补声”,演奏者左手的“吟,揉,滑,按”等技法,对演奏的音乐表现力有着重要作用,这都需要在大量实践中才能掌握。在这个阶段一开始就要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如松弛自然的演奏姿势和状态,灵活而有控制的手法,良好的音准和优美的音色,以及对作品风格,韵味的正确把握等。
第二,增强学生对音乐内容的感受和理解,提高文化修养,做到理性和感性同步。
既要教授音乐理论和古筝的弹奏理论,又要讲古筝作品的理解和表现力。古筝演奏是感知、审美和传情的艺术,学习曲目就要反复读谱,背谱,了解作者的意图和作品内含的感情及作品风格,特色、调式、和声、结构、力度、高潮等乐曲整体特点,在此情况下运用熟练的技巧,演奏出的乐曲才会富有感染力。这里强调一点,大量练习曲的训练,不能代替对乐曲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否则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违背了音乐艺术美学中内容决定形式的重要原则。因此,要学生多了解作品的背景,时代特点,讲授文学、历史、美学、哲学诸方面知识,培养理解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热爱自然,热爱人类的情感,提高驾驭艺术的表现能力,获得艺术的灵感,真正使作品得到艺术的表现,这也就是所谓“音由心间出,功夫在弦外”。
第三,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增强音乐表现力的重要保证。
演奏者的良好心理状态应当是临场发挥时能够沉着冷静而又热情大方,既能全神贯注地投入,情感又能得到自然的流露,甚至超水平地发挥。而紧张的心理状态往往引起演奏者动作僵硬,思维停顿,发生错误。教师应当在学生一开始学习古筝时就帮助其分析紧张的原因,克服紧张的心理状态,增加演奏时感情的投入,仔细体会乐曲的美感。当然,扎实的基本功,对乐曲内容的充分把握有助于建立起演奏者的信心,但感情的投入同样必不可少。学会将生动的音乐发自内心自然地流露出来,才会感动听众。音乐表现不是将表演作为外在技巧的显示和夸耀,而是用与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和心态去体会和展示音乐艺术的魅力,达到忘我的程度,感动自己,并通过这种交流形式感动听众。
总之,音乐表现力的提高是无止境的,它要求我们在演奏中尽可能地投入自己的情感,努力挖掘作品的内涵,以神带心、以心带情、以情带声、以声带形、心手合一、情景交融。但这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它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安排学习曲目,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使他们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帮助学生克服紧张心理状态和不良习惯;同时,也应当建议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勤奋练习,多听多看,丰富各方面知识和舞台实践经验,不断总结提高自己的水平。
伙伴们
错过也许就是一辈子
还不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