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陶瓷、书画一直是有闲阶层收购的主流。现在,集雕刻、镶嵌甚至绘画艺术于一体的传统家具则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与其他门类相比,家具本身就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特点,既惬观赏、又耐用的传统家具成为人们居室里四壁生辉、不可或缺的点缀。传统家具那深邃的文化内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其在海内外拍卖会上的价格也一路走高。
一件做工精细的传世古典家具,从选料到制作成型,要经过木材自然干燥、打画稿、打粗坯、雕实坯、细雕、打磨、上蜡或髹漆等几个步骤。费工费时,做出的成品精雕细刻。细致入微,传世的优秀家具,一般都是“材美工巧”的完美结合,无论其用材还是做工都一丝不苟,造型典雅大方,具有深邃的人文内涵,经得起细观慢品。
而现在的“仿古”家具,受利润的驱使,只想尽快做出成型家具,立即出手,卖出善价,其在家具制作过程中自然不会按部就班,只是一味地偷工减料、“多快好省”。这样的家具成品,要么用过一段时间,发生变形、翘曲,要么就是雕工粗糙,细观之下,局部剔铲打磨不到位,边角留有刀痕或毛茬,图案花纹模糊不清,大煞风景。
所以,要想在假货、劣货充斥满目的情况下淘到一件称心如意的古典家具,首要的就是练就一双辨别真伪精粗的慧眼,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鉴于此,有关专家曾专门撰文,对这些古旧家具的做伪伎俩进行揭秘。现笔者转引这些专家的成果并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综录如下,供鉴定时作参考。
第一招:以多充少
“罕见”是古代家具价值的重要体现。因此,不少家具商把传世较多且不太值钱的半桌、大方桌、小方桌等,纷纷改制成较为罕见的抽屉桌、条案、围棋桌。实际上,投机者对古代家具的改制,因器而异,手法多端,如果不进行细致的研究,一般很难辨别。
第二招:移花接木
随着年深日久,许多古代家具往往因日晒雨淋,保存不善,构件残破缺损严重,极难按原样修复,于是就有人大搞移花接木,移植非同类品种的残余结构,凑成一件难以归属,不伦不类的古代家具。但是,这种非驴非马、既少实用价值又缺收藏价值的古代家具,一般人极易上当受骗。上述作伪手法,常见于把架子床改成罗汉床。架子床围上部的构件较多,且可拆卸,故在传世中容易散失不全。家具商常用截去立柱后的架子床座,三面配上架子床的床围子,仿制成罗汉床出售。
第三招:改头换面
投机者有时任意更改原有结构和装饰。如有人认为,凡看上去比较“素”(无装饰、雕饰)的明式家具,年代可能较早。结果就把一些珍贵传世家具上的装饰故意除去,以冒充年代较早的家具。这种作伪的行为,同样也是一种破坏。
第四招:拆一组两
利用完整的古代家具,拆改成多件,以牟取高额利润。具体做法是,将一件古代家具拆散后,依构件原样仿制成一件或多件,然后把新旧部件混合,组装成各含部分旧构件的两件或更多件原式家具。最常见的实例是把一把椅子改成一对椅子,甚至拼凑出四件为一堂,诡称都是旧物修复。此种作伪手法最为恶劣,不仅有极大的欺骗性,也严重地破坏了珍贵的古代文物。我们在目鉴中如发现被鉴定的家具有半数以上构件是后配的,就应考虑是否属于这种情况。
第五招:以劣充好
利用硬木家具材种不易分辨的特点,以较差木材制作的家具,混充较好木材制作的家具。中国古代传统家具的制作材料,多采用极为名贵的紫檀、黄花梨、鸡 翅木、铁力、红木等制作,这些木材虽在比重、色泽、纹理等方面有其特有的物理性质,但由于生长地的不同,生长年代的差异,木料所处位置的转移(如边材、心 材),以及开料切割时下锯的角度变化,就会出现与书本上的标准木样图相悖的现象,在自然色泽和纹理上极易混淆,以致让钻营者有可乘之机。
此 外,即使自然色泽与高档木料不一致,投机商也会改变木色,冒充高档家具。由于时尚的不同,大约在清代中期至20世纪30年代,因受宫廷权贵、文人雅士的青 睐,硬木家具贵黑不贵黄,所以做假的木料大多被刷成黑色,如有将草花梨家具涂上黑漆,冒充紫檀的事例。现在伪作的硬木家具,有仿红木,仿紫檀木等。
仿红木是将苏木屑浸水中煮,呈浓红紫色后,再将毛刷蘸涂木面数遍。待干后,以汁5份,大红色料或金黄金粉1份的比例调匀,用细毛刷蘸涂木面上,干后,打蜡上 光。仿紫檀木,是用高锰酸钾或重酪酸钾液涂在木头上,经空气氧化变为褐色,再涂赤色液。还有的为了加强其黑褐效果,更采用改涂重酪酸钾与黑色混合液的方 法,干后,打蜡上光,于是一件色泽黝暗深沉的“紫檀家具”隆重面世了。
第六招:杂材其中
这种作法常常见于包镶家具。包镶家具早在清代中期就已有之,当时一些苏式家具曾存在这些特点,主要是为了“省料”的考虑,并非出于现在仿作古典家具单纯牟取暴利的目的。现在的一些所谓“硬木”家具,其包镶手法是在普通木材制成的家具表面“贴皮子”,即贴上一层极薄的硬木皮,其内心主材部分则是采用并不昂贵的杂木,伪装成“满彻”的硬木家具,高价而售。其包镶家具的拼缝处,往往以上色和填嵌来修饰,做工精细者,外观几可乱真。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家具出于功能需要(如琴桌,为了获得良好的共鸣效果,需采用非硬木做框架),或是其他原因,不得不采用包镶法以求统一,不属作伪之列。
相关阅读:古旧家具与古典家具的区别与鉴别
第七招:偷梁换柱
采用“调包计”,软屉改成硬屉。软屉,是椅、凳、床、榻等传世硬木家具的一种由木、藤、棕、丝线等组合成的弹性结构体,多施于椅凳面,床榻面及靠背处,明式家具中较为多见。与硬屉相比,软屉具有舒适柔软的优点,但较易损坏。传世久远的珍贵家具,有软屉者十之八九已损毁。由于制作软屉的匠师(细藤工),近几十年来日臻绝迹,所以,古代珍贵家具上的软屉很多被改成硬屉。硬屉(攒边装板的硬性构件),原是广式家具和徽式家具的传统做法,有较好的工艺基础。若利用明式家具有软屉框架,选用与原器相同的木料,以精工改制成硬屉,很容易令人上当受骗,误以为修复之器为结构完整、保存良好的原物。
第八招:老料新作
最近在古旧家具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木纹开裂、蒙尘包垢、灰头土脸的“老家具”,这些老家具,从外形色泽上看,确实有一种历经岁月磨蚀的感觉。不明底 细的购买者,一看到这些古里古气的“古董家具”,往往会毫不犹豫出资买下,实不知却掉进了一些卖家设进的圈套里。这种老家具,其实是用老房子里的建筑材料 拼做而成的。
综上所述可知家具作伪的鉴别并非无章可循,而是有着一定的规律性。无论作伪家具的伎俩多么“高超”,只要认真观察,总能找到蛛丝马迹。本文所论述的 观点是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其他专家学者的经验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而得出的,但这里所概括的只是家具鉴定中的一个侧面,仅凭这只言片语很难把中国古代家具 艺术的丰富真谛阐明详尽,在这方面将来还要做更多的努力。
第九招:改高为低
为适应现代生活的起居方式,把高型家具改为低型家具。家具是实用器物,其造型与人们的起居方式密切相关。进入现代社会后,沙发型椅凳、床榻大量进入 寻常百姓家。为了迎合坐具、卧具高度下降的需要,许多传世的椅子和桌案被改矮,以便在椅子上放软垫、沙发前作沙发桌等。不少人往往在购入改制后的低型古代 家具时,还误以为是古人流传给今人的“天成之器”。
相关阅读:如何保存乡村古旧家具
第十招:速成催老法
俗话说:“岁月催人老”,但这些仿古家具却是通过人为方法进行“催老”的。这种人为手法,就是把新作的家具摧残成久经风霜的“老家具”。在新做好的家具上泼上淘米泔水或茶叶水,然后搁在室外的泥土地上,任它日晒雨淋,两三个月里反复几次后,木纹自然开裂,油漆龟裂剥落,原木色泽发暗,显出一种貌似历经风雨的旧气,仿佛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就浓缩在里面了。若是桌椅类家具,就将四条腿埋在烂泥地里,时间一长,这一截腿就会由浅入深地褪色,呈现一种水渍痕,很能骗过外行。但是真品的水渍痕一般不超过一寸,作伪的往往会过分。
第十一招:刻意作旧
好的硬木家具,随着年代的推移,在其表面会产生一种自然形成的岁月磨痕,有的家具木材上会出现一种只有年深日久才会出现的开裂缝,而现在的古旧家具 作伪者,对一些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家具上,比如桌子、箱柜,在表面用钢丝球擦出一条条痕迹,上漆后再用茶杯、锅子烫出印记,用小刀划拉几道印子,看上去真有 一种饱经岁月沧桑的感觉。还有采用细砂皮在新仿家具最容易受到磨损的部位精心打磨,做成使用痕迹,然后上蜡,做成老皮壳。
第十二招:虫蛀家具
为达到更加逼真的效果,有些作伪者还在家具的抽屉板上做出被老鼠咬过的缺口,或用虫蛀过的老料做在关键部位上,更有甚者,还专门豢养蛀虫在家具上刻意蛀出特殊的效果。有些买家一看到家具表面有虫蛀的痕迹,就心甘情愿地掏钱奉上,自以为捡了“漏”了。
第十三招:伪作包浆
包浆,是古玩的行语,系指古器物在传世的过程中,其表面所留下的风化痕迹。因木器容易上包浆,而且包浆层较厚,行语又称这种包浆为“皮壳”,通常呈 一层玻璃状态,非常柔和,木质的纹理自里而透外,色泽有一种苍老感,具有宝石般质感,一擦就会显示出光泽。而仿制作伪的旧家具常用漆蜡色作假的皮壳,有的 甚至用皮鞋油之类的劣质材料,目的是造假。做假的皮壳的光泽是呆板浮躁的。用手触摸,真品的皮壳光滑温适;伪品则有一种腻涩之感,有受阻的感觉,甚至粘 手。
家具辩识是雅事趣事,有学问有意义之事,家具在辨赏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不是一朝一夕而成,而是需要漫长的求知过程,诚所谓“积晦明风雨之勤”,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才能领悟到中国古典家具艺术丰富的内涵。
相关阅读:古旧家具修复“六步经”